一、工作目標
2014年,“用水難”局面得到初步扭轉,老百姓對“用水難”問題的投訴率大幅降低。
2015年,城市管網和供水保障體系基本完善;2016年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和水量達標率100%,城市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8%以上,城市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完善。
二、工作措施
(一)以“治標”為重點,加大對供水不正常區域的供水保障。
1.按照“一處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制訂解決方案、落實責任和完成時限、組織資金、按期解決。資金責任明確的,由責任單位承擔;無法明確責任單位的,由屬地政府負責落實資金,徹底解決居民小區由于二次供水設施建設和運行不規范、供電系統無雙電源保障等問題而導致的“用水難”問題。
2.深入推進城市供水一戶一表改造。對3年內規劃未列入城市棚戶區改造,且未進行一戶一表改造的居民小區,逐步實施改造,改造完成后移交供水企業管理。
3.開展小區外部老舊管網排查整改。對居民小區外部供水管網的跑、冒、滴、漏情況進行排查,督促供水企業逐一改造。
4.清理違章占壓供水管線構筑物,制訂整改方案,督促屬地城市綜合執法部門對其清理和拆除。
5.完成漁洞峽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0萬立方米)管網與市政供水管網的連通工程,緩解烏當區、云巖區供水不足。
6.完成扁井加壓站擴建工程,解決馬鞍山片區供水壓力和供水量不足。
7.完成二戈寨加壓站至龍洞堡供水管道工程,提高老干媽食品工業園區供水水壓和水量。
8.完成二戈寨加壓站至富源路供水管道工程,增大龍洞堡、臨空經濟區片區供水量。
9.加快金華水廠(一期)工程建設,日供水10萬噸,緩解觀山湖區供水量不足。
(二)以“治本”為重點,完善城市供水體系和管網建設。
1.在城市規劃、產業布局、開發建設過程中,切實加強對供水保障問題的統籌。
建立大型建設項目市政供水承載力專項技術論證評估機制。對用水量較大的大型建設項目進行供水承載力專項技術論證,合理確定建設規模。
建立供水價格良性循環機制。科學核定居民生活用水各級階梯水量、合理調整各階梯價格、妥善確定計量繳費周期及簡化水價分類后各類水價之間的比價關系,制定中水回用價格可行性建議,健全水價體系和優化水價結構,逐步建立適合市情的一套建、管、用的供水價格的良性循環機制。
2.提升城市供水保障水平。
實施阿哈水庫-中曹水源工程。確保每日向南部片區中曹水廠增加調度5萬噸水量,緩解南部區域供水量不足。
實施紅楓湖-花溪水庫湖庫連接工程。每日從紅楓湖引15萬立方米水調入花溪水庫。
盡快啟動建設金華水廠(二期)工程,向觀山湖區日供水30萬立方米。
啟動花溪碧云窩水廠擴容工程,由日供水5萬立方米擴容至8萬立方米。
在孟溪路建設中,同步建設供水管網,實現南部水廠向花溪小孟工業園區供水。
盡快啟動建設花溪紅巖水庫,增加南部片區供水10萬立方米/日。
盡快啟動建設花溪水場堡水庫,增加南部片區供水10萬立方米/日。
加快城區老舊管網改造和互連互通工程,提高城市供水骨干管網的覆蓋率和互通率,達到城市創模要求。
(三)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1.以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及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建設為依托,解決城市近期發展水源保障問題。以黔中水利樞紐二期工程建設為契機,啟動引子渡水庫調水工程的各項前期工作。
出臺《貴陽市新建住宅小區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規定》,確保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實現規范化管理和運行。
2.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和水量達標率100%。
完成紅楓湖飲用水源地,息烽河口、棉花渡、青巖趙司橋三個出境斷面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
完成阿哈水庫飲用水源地、中曹水廠取水口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
完成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
完成金鐘河沿岸截污管網建設工程,東林寺路至觀山東路截污主干管建設工程,麥西河流域生態治理及修復工程。
完成南明河二期治理工程,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
3.推進水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建設2個污水再生利用(市政、園林、綠化)試點工程,完成10個以上雨水利用項目建設,并對區域范圍內易澇易淹片區排水及雨水利用設施實施改造。
根據貴陽市城區污水處理廠布局規劃,按照改變集中式污水處理為分散式污水處理的思路,規劃新增三橋、小關、大水溝、孟關、都拉等12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同時結合大型居住區建設,合理布局區域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在非特殊原因情況下,凡出現24小時以上斷水情況,要實行通報批評;凡出現48小時以上斷水情況,要嚴肅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