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節水高產小麥根系縱深可達兩米。張夢琪攝(配圖來源:人民網)
圖為位于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的節水抗旱品系試驗田。張夢琪攝(配圖來源:人民網)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河北作為小麥主產區,確保糧食安全責任重大;作為嚴重缺水地區,遏制地下水超采不容忽視。實現可持續發展,緩解河北水資源危機,節水重點在農業,農業的重點在小麥。小麥節水是一篇大文章。兩年的實踐證明,推廣節水小麥,既減采地下水、節本增效,又豐產增收、提高品質;既保口糧安全,又節約資源,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全省力爭到2018年全面推開。”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開門見山地說。
畝均節水50立方米,產量460公斤,農民愛種節水麥
今年麥收,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村民曹旭格外高興,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項目區專家組對他的1.155畝衡觀35小麥實收實打,扣除雜質,按13%的籽粒標準含水量折純折標,畝產達700.26公斤。
“我家的小麥去年秋天搶墑播種,只在拔節期、抽穗期澆了兩次水,總灌水量160毫米。種了這么多年的小麥,一畝地能收1400斤,還真是頭一回。”捧著沉甸甸的麥粒,曹旭高興得合不攏嘴。
前營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共有耕地2187畝,土壤沙質、缺水、貧瘠,是傳統的中低產田區。多年來,村民們始終遵循著傳統種植模式,產量和收入一直不高。
“今年俺們村2187畝地種的全都是衡觀35,平均畝產高達1100斤。”聊起節水小麥,前營村黨支部書記曹立增打開了話匣子,“衡觀35是省農科院旱作所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具有節水高產、早熟、抗逆、適應性強等特點,根系發達,對土壤水有極強的吸收能力,葉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強,水分利用率高,比一般品種高13.1%-40.8%。”
“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節水小麥就是好!”村民曹建斌是種了多年地的老農民,“以前一畝地下40斤種子,上一袋化肥,單季要澆三四次水,現在俺們一畝地只播30斤種子,上60斤尿素,單季根據天氣只澆一到兩次水,一季算下來每畝地光節約下來的水錢就有110多塊,再加上增產的量,這一季小麥一畝地就能增收450多元。”
辛集馬蘭農場的農民種的節水麥石麥22,今年在一水不澆的情況下,畝產500公斤。吳橋縣農民胡福強種植的衡4444節水麥澆二水,畝產714.02公斤……
河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李聯習告訴記者:“在河北省種節水麥的地方,農民一改以往小麥澆三至四水甚至更多的習慣,整個小麥生長期只澆一至二水,畝均節水50立方米以上。據統計,2015年項目區300萬畝節水麥平均畝產893.6斤,超過全省小麥平均水平,還涌現出一批高產典型。今年,通過專家抽樣測產,估算1000萬畝節水麥平均畝產460公斤以上。”
1000萬畝節水麥,少采的地下水相當于4個白洋淀
河北省用全國0.7%的水資源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養活了全國5%的人口。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有不能回避的隱憂——近年來,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60億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
據統計,農業用水占河北省社會總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麥占農業用水量的50%。《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方案(2014年度)》印發,要求到2015年,壓減農業地下水超采量7.6億立方米,相當于南水北調河北年均受水量的1/4。
針對小麥生產用水多、又嚴重缺水的省情,20年前,河北省科研單位就將常規育種方法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積極培育耐旱、節水、高產小麥新品種。經過不懈努力,衡觀35、石麥15、衡4444、滄麥6002等一批節水穩產小麥品種相繼問世,給小麥節水帶來希望。這些節水小麥品種,不僅能夠確保均衡增產,而且為解決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們的節水高產育種方法和培育的節水高產品種,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培育出的這些節水高產小麥品種,不僅能夠確保均衡增產,而且為解決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術支撐。”河北省首席小麥專家郭進考說。
“農民種小麥普遍澆三至四水,而節水麥僅需澆一至二水,綜合不同類型的節水麥在不同土質的生產情況,節水麥平均1水畝產超千斤,畝節水50-100立方米不等。”郭進考認為,即使按最少的畝節水50立方米計算,如果全省3500萬畝小麥都種上節水麥,一年最少可節水17.5億立方米,相當于南水北調河北年均受水量的一半還多。
“為讓群眾盡快接受節水麥,河北省財政廳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節水麥種植補助。為充分挖掘節水麥的節水和高產穩產潛力,河北省制定了以節水品種為核心的集成技術體系,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和種子企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充分利用科技直通車、田間學校、農業遠程培訓等手段,向農民群眾推廣節水栽培技術。同時,在項目區安排200個小麥節水品種高產穩產示范方,集成節水小麥品種綜合種植技術,在高邑原種場和滄州市運河區集中展示,帶動市級建立了200個節水麥示范鄉鎮、縣級建起1000個節水麥示范村。在小麥生長關鍵時期,組織開展152次觀摩活動,兩萬多農民代表到田間看禾選種,激發了農民種植節水麥的積極性,確保了節水技術落實。”河北省種子站站長張志剛介紹。
記者從河北省種子站獲悉,今年河北省1000萬畝節水麥少采地下水5億立方米,相當于4個白洋淀的平均蓄水量。
嘗到甜頭,秋后再增700萬畝
如何既能確保糧食安全,又能遏制地下水超采?依靠節水品種和配套技術,這是河北省在兩難中作出的選擇。
除了小麥品種好,在試驗田里,施肥、澆水、除草、打藥……每一個環節都由項目組的技術員統一指導,專家們直接把辦公地點放在田間地頭,辦起“田間課堂”,利用農民的閑暇時間和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召集人們到示范基地實地參觀、手把手授課,按照“看得懂、學得會、易掌握”的標準,推廣新技術、新模式。生物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多措并舉、齊頭并進,“肥大水勤,不用問人”的傳統種地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有了科技做支撐、技術做后盾,前營村小麥產量屢創新高。“去年俺們村的高產節水小麥畝產達到663.8公斤,今年更是創下了700.26公斤的新紀錄。”曹立增自豪地說。
“節水品種要和相關的配套技術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研究員陳秀敏說,衡觀35節水麥之所以能創下一水663.8公斤的高產紀錄,精細整地播后鎮壓、拔節中后期澆一次關鍵水、開花時噴一次葉面肥,這3項關鍵的農藝技術必須到位,同時,也要改變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如今,陳秀敏團隊的節水麥及配套農藝技術,已在他們研究所的幾千畝示范基地推廣應用。作為研究所的示范基地,深州市前營村村民已經習慣了小麥全生育期只澆一水,并做到農藝技術適時應用。
“科研人員只能把與節水麥匹配的農藝技術傳授給示范基地的農民,其他地方就力不從心了。”陳秀敏介紹,雖然一些地方的農民也種了節水麥,但由于他們還按照老傳統種植,與節水麥配套的相關農藝技術不到位,致使節水麥達不到預期的節水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郭進考認為,盡管推廣節水品種是農業節水途徑中投入最少、見效最快的方式,但要真正發揮好節水品種的效益,還需工程、農藝節水共同發力。
生物、工程、農藝等多種農業節水方法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目前基本屬于各自為戰的狀態。缺乏多種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集成,是小麥節水效果受限的瓶頸。為此,河北省準備出臺相關政策,加快節水高產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推廣步伐。目前,河北省農業廳正在起草加快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及集成技術的意見。“我們將因地制宜科學選擇一批優質、高產、高效、節水小麥品種,加快與之配套的工程、農藝節水技術的示范推廣,以更少的水資源實現穩產、節水、增效。”李聯習介紹。
“河北省制定了《關于加快小麥節水品種推廣的意見》,把推廣小麥節水品種作為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重大措施。2014年秋,率先在衡水、滄州、邢臺和邯鄲4個設區市的43個縣(市、區)進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推廣小麥節水品種300萬畝。2015年,試點擴大至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滄州等5個設區市的54個縣(市、區),節水麥面積達到1000萬畝。”魏百剛告訴記者。
李聯習說,今年秋后,全省將再增加700萬畝節水麥,屆時,河北省節水麥面積將累計達到1700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2。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