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就保障國家水安全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需求管理,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貫徹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四水四定”重要要求。
10年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堅定不移用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重要要求武裝頭腦,特別是自治區新一屆黨委、政府把水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資源,將“四水四定”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基礎性原則、先導性任務、戰略性舉措,推動國家發改委在《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明確支持寧夏開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試,我區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面出臺了“四水四定”實施方案,并選取了吳忠市鹽池縣、利通區作為縣級“四水四定”試點。
今年,自治區又選擇銀川市、石嘴山市惠農區、固原市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為“四水四定”試點地區,探索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相適應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推動全域“四水四定”立起標桿,作出示范。
全域“四水四定”主動戰全面打響,踐行新時代治水思路的生動答卷在寧夏大地書寫。
寧夏日報客戶端特推出《習近平總書記“四水四定”重要要求在寧夏的實踐》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鹽池縣因縣域周圍分布多個天然鹽湖而得名“鹽池”,地處寧夏東部,毗鄰陜甘寧蒙4省7縣,是全區土地面積最大的山區縣,享有“中國天然石膏制品基地”稱號,亦有中國灘羊之鄉、中國甘草之鄉、中國蕎麥之鄉等國字號品牌。然而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寶藏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鹽池脆弱的生態條件: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干旱滌滌山川。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鹽池縣如一塊干澀、皴裂、枯黃的拼圖,瑟縮在祖國地理幾何中心地帶。口糧全系在8100萬立方米的農業用水指標上,46.8萬畝的水澆地,畝均不足200立方米。全方位踐行“四水四定”,推進“節水增效”,是向水資源“緊”存量要發展高質量是必選之路。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要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鹽池縣深刻領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精神,因地制宜,“以水定地”,找到了第一突破口——全面推行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同時,建成可持續發展的“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灌溉運行模式,大力推行水肥一體化、自動化控灌等先進節水工藝;引進“公司+農戶”的科學運行管理模式,通過專業運管機構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形成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目前,全縣農業高效節灌率達到10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76,在全區乃至全國屬于先進水平。相比傳統灌溉方式,高效節水灌區每年畝均節水300立方米,水、肥開支減少40%、畝均增產30%,一進一出,為實現鄉村振興、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3月,春回大地,鹽池縣長城關飲馬湖冰融水碧,水鳥一會兒飛掠水面,一會兒暢游水中。在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區,居然有一大片可親可賞的湖水,實在令人驚嘆。
原來,鹽池縣堅持“以水定綠”,不斷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上尋求突破,破解水資源短缺的瓶頸,開辟生態建設的“第二水源”。該縣先后投資4.5億余元,建設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德勝墩再生水調蓄水庫,實施了城區雨污分流項目,打造了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形成了污水處理、中水提標、濕地凈化、雨水收集、水庫調蓄、綜合利用的完整鏈條,完成了3.7萬畝城北生態防護林和13平方公里城區綠化的灌溉水源替換,解決了重點工業企業、飲馬湖水系補水等用水需求。
如今,鹽池縣城污水處理率和雨水收集率均達到100%,再生水回用率達到90%以上。每年可穩定節約新鮮水400萬立方米以上,實現經濟效益每年約1000萬元,肩負起了保障寧夏東部綠色生態屏障和毛烏素沙漠生態穩定的重要使命。
水量“掰開揉碎”了用,監管更是“克勤克儉”。鹽池縣強化監測管控,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深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了城鄉供水工程從輸水管網、蓄水池到用戶全過程自動化監測、控制、計量、繳費,形成了自來水“從源頭到龍頭”的信息運行管護體系。全縣所有工業、生活、服務業用水均安裝了在線計量設施,計量率達到100%。揚黃灌區取水口全部采用測控一體化閘門計量,田間灌溉采用電磁流量計計量;機井灌區淡水區域取水口全部完成在線監測計量設施提升改造,微咸水區域全部實行“以電折水”計量,計量率均達到100%。
鹽池縣蹚出了一條中部干旱帶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