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委書記在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落實節水優先方針、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保障國家水安全重要講話十周年,今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期間,“縣(區)委書記談節水”作為首屆“節水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享各地節水經驗舉措,記錄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進程,見證著這場發生在中國社會最基本治理單元的生產關系變革。
用更少的水種出更多的中國糧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副市長、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書記 王繼武
中國每九碗飯中,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黑龍江省耕地面積最大、糧食產量最多的農業科技園區,扛起了端牢“中國飯碗”的擔當。建三江地處我國三江平原腹地,這里近75%的水田曾依靠地下水灌溉,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加,農業用水的需求量隨之遞增。面對亟須遏制的地下水超采現象,建三江開始推行“工程換水、灌溉節水、休耕停水”的節水措施,對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資源聯合調度使用,創新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1332”三江節水模式。
問:作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面對有限的水資源總量,建三江如何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王繼武:建三江水稻種植面積大,用水量也比較大,一年農業用水總量可達24億立方米。建三江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99%,節水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業,我們牢記節水優先方針,不斷在節水上下功夫,創新探索出了“1332”三江節水模式。
“1332”節水模式包括:采取一項技術即節水控制灌溉管理模式;地表水灌區采取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資源“三水聯合調度”;井灌區采取蓄住天降水、回收廢棄水、利用地下水“三水聯合使用”;在水田整地環節采取標準化格田改造和旱平免提漿兩項技術。通過多措并舉,建三江有效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問:“1332”模式的創新應用,給建三江帶來了哪些利好?
王繼武:建三江近年來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行“工程換水、灌溉節水、休耕停水”的節水措施。通過建設地表水攔蓄工程設施、大型節制閘等措施,使源源不斷的地表水沿著灌溉渠道流入萬頃良田,這些建成的水利工程大幅度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地下水取水量,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同時通過“三水聯合調度”,利用60%的地表水,30%的地下水,10%的雨洪資源,實現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到2023年,通過十余年探索,建三江已經實現了水稻種植區域內全部推廣應用“1332”模式,覆蓋面積達到了1000萬畝,每年可節水10億立方米,增產糧食1.8億公斤。
問:“1332”模式成功探索推廣應用的關鍵是什么?
王繼武:“1332”模式的推廣應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不斷豐富完善。建三江通過技術攻關、典型示范、責任落實、獎懲結合、宣傳引導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1332”三江節水模式的全域覆蓋。農業節水要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以水定產、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建三江這些年來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斷探索創新節水模式,最終形成了適合本地情況的“1332”三江節水模式,切實推進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聚“鏈”成勢 向“新”圖強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是“蘇南模式”的主要發源地,在“老牌工業區”變身“新興產業城”的過程中,武進區依托制造業優勢,強化節水科技創新和先進節水技術推廣應用,一體化推進節水產業和產業節水,發揮“鏈主”型龍頭企業作用,建立行政、技術、市場聯動模式和節水技術產品應用反饋機制,探索節水產業創新發展路徑,鍛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生產力。喬俊杰:工業企業是武進區的用水大戶,全區大力推進企業節水減排示范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工業企業節水技術改造,重點實施紡織印染、鋼鐵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改,淘汰落后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建設了一批冷卻循環水、中水回用等節水減排設施。通過推進企業節水減排示范項目建設,推廣“污水廠+工業回用”“企業串聯用水”等技術,讓節水理念根植轄區企業。問:在培育和壯大節水產業方面,武進區積累了哪些經驗?喬俊杰:武進區依托產業發展優勢和工業節水需求,著力培育節水產業鏈。目前,全區開展節水相關業務的企業共58家,總產值近50億元。聚焦新型節水設備及技術、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方向,涵蓋了工業廢水處理、農業節水灌溉、建筑及市政設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再生利用、節水器具產品以及智慧節水、服務等細分產業共六個類別的節水產品。在培育節水產業鏈方面,武進區有三點做法:一是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根據主導產業需求,著力引進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相關配套企業跟進。二是建立行政、技術、市場聯動模式。全過程服務節水項目,摸清項目需求,跟蹤節水產品使用情況和市場反響,提供企業升級意見。三是建立節水技術產品應用反饋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尋找節水行業的痛點解決方案;以需求為導向,挖掘市場消費潛力,加快節水技術轉型升級。
喬俊杰:“聚力先行示范、鍛造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武進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武進區立足壯大城市節水產業,積極兌現對轄區企業的獎補政策,支持激勵企業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例如,武進區一家聚焦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企業,參與制定了雨水收集儲存模塊與城鎮排水檢查井國家標準,其技術填補了國內高分子檢查井空白。還有一家節水科技公司,通過不斷創新,掌握了國際領先的膜分離研發及制造技術,開發出超低壓節能膜、海水淡化膜、生物特種分離膜等多種產品,逐步替代我國膜處理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
陜西西安市鄠邑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自古被譽為“關中山水最佳處”,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也是西安七大功能區中的國家科學與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區和秦嶺生態保護示范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西安市用水量激增,成為我國缺水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面對缺水之困,鄠邑區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逐漸找到了節水與增效同頻、綠色與發展共振的縣域節水路徑。
李化:鄠邑區全區共有36條河流,主城區背靠秦嶺、面朝渭河,左右分別有澇河、新河穿城而過,形成了“三河一山”的生態綠色環島。雖然鄠邑轄區河流眾多,但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351立方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推動農業生產和城鄉建設節水增效,對鄠邑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鄠邑區從優化再生水利用規劃布局、完善再生水生產輸配設施、加強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理等入手,不斷擴大再生水利用配置領域和規模,持續發揮再生水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3座污水處理廠年累計生產再生水3782.45萬立方米。同時,在城市雜用、綠地澆灌、生態補水等方面大力使用再生水,節約用水成本,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問:鄠邑區在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和規模方面有哪些計劃?李化:鄠邑區將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區分不同行業水質要求,在工業生產、城市雜用、景觀環境等領域廣泛使用再生水,持續做好潭峪河生態修復示范段和許家河城市段生態補水,積極推進大唐西安熱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灃京工業園企業再生水利用替代工作,實現“一水多用”。二是加快再生水綜合利用項目實施,確保19公里再生水供水管網鋪設工程盡快完工,2024年5月項目建成后,鄠邑區再生水年利用量將提高至2000萬立方米,利用率將提高至56%。問:再生水利用涉及多主體、多環節,鄠邑區將如何統籌協調?李化:再生水利用涉及環保、水務、住建等多個部門,是一個跨部門、多領域協調聯動的系統工程,鄠邑區將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健全工作機制,持續完善部門協作、政策獎補、監督管理等制度,確保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任務高質高效完成,推動再生水利用取得新成效。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體系,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規范使用各類資金,持續發揮資金效益。三是強化宣傳引導,利用“鄠邑宣傳”“鄠邑融媒”等媒介,廣泛宣傳再生水利用政策知識,營造全社會愛水、惜水、護水的濃厚氛圍。
威縣位于河北南部黑龍港流域,地處集中連片欠發達地區,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窮縣。2014年1月,威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省唯一的縣級綜合改革試點。十年間,威縣在行政體制、城鄉一體、農業農村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威縣地處全國最大地下水“漏斗區”,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資源是縣域發展繞不開的話題。對此,威縣探索新模式、新辦法,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引入資本和技術,實施了合同節水項目,實行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公眾參與,構建全民共管共治的節水機制。
問:過去華北地區長期依靠開采地下水來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需要,這種格局對威縣推進節水工作有什么影響?
崔耀鵬:華北平原用僅占全國6%的水資源,養活了全國近1/4的人口。過去由于長期超采地下水,華北地區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而威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多年人均水資源量僅127立方米,占全國的5.7%,屬于資源型極度缺水地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好每一滴水,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當務之急。黨的十八大以來,威縣堅決落實黨中央要求,堅持“控節補蓄換”五措并舉,投資近10億元,實施了地表水廠和生活水源置換等系列項目,地下水基本實現采補平衡,代表省市接受了“國家四部委”地下水壓采驗收考核,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問:在縣域節水工作中引入市場化的理念,有什么好處?崔耀鵬:從政策來看,國家鼓勵支持合同節水項目。2017年和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委兩次出臺關于合同節水管理的政策文件,河北省也出臺了相關文件。公共機構合同節水模式,由社會企業先期投入節水改造,用獲得的節水效益支付投入改造的成本,分享節水效益。這種模式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拓寬資金渠道,調動社會資本的力量,二是可以集成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管理模式,共同參與節水工作。從工作實際來看,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還有5億人口在農村,地區發展差異很大,對于有資金和技術瓶頸的欠發達地區來說,采用市場化的方式開展節水工作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問:威縣的合同節水模式有什么特點?整體節水效果如何?崔耀鵬:威縣實施合同節水管理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開展比較早,2019年我們就開始探索;另外一個是實施范圍廣,包括公共機構、供水管網等多個領域。一方面,我們抓公共機構的引領示范,邢臺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15家公共機構開展了兩批合同節水管理試點,平均節水量都在10%以上,今年威縣要實現54家公共機構全覆蓋;另一方面,在供水管網領域開展智慧平臺建設,通過與節水企業合作,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全縣智慧節水平臺,實現了縣域內供水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既有效破解了資金難題,又推進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近三年累計節水74.2萬噸,節能增效1360余萬元,2023年被水利部命名為第五批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福建龍巖市武平縣地處閩粵贛三省交接處,是革命老區縣,原中央蘇區縣,是習近平總書記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近年來,武平縣抓住中央支持老區發展的機遇,一體謀劃水量、水質、水均衡、水安全,推動實現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綜合治理。針對豐水地區節水工作的薄弱環節,武平縣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調動各行各業的節水積極性,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節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武平縣捷文水庫
問:地處豐水地區的武平縣,是如何推進縣域節水工作的?張麗華:武平縣水資源豐富,但也存在明顯的豐水期和枯水期。為此,武平縣聚焦城鄉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三個關鍵環節,統籌推進節水工作。在城鄉生活節水方面,堅持“片區化更新”的理念,逐步推進改造老舊小區,配套實施一戶一表,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從2020年的27%下降至2023年年底的8.12%。新建和改造了28座智慧云廁所,實現節水減排。同時,統籌推進城區雨污分流,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綠化灌溉。在農業節水方面,實施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及農業水肥一體化等項目,鼓勵農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噴灌、滴灌、微灌等茶果園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12.18萬畝。創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將氧化塘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農業灌溉。在工業節水方面,把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作為產業導向目錄的核心指標,科學選擇發展生態節水型、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顯示產業。樹立先進典型,推進循環水處理設施建設,推廣中水回用,嚴格監管工業用水,加強工業用水計量管理,推動重點用水企業和園區水效“領跑者”創建。
問:豐水地區的節水實踐往往需要從改變意識開始,在調動公眾參與節水的積極性方面,武平縣進行了哪些探索?張麗華:由于武平縣水資源相對豐富,在推行節水型社會創建之初,部分群眾的積極性和配合度不高。為此,武平縣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建立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抓節水管水。2021年,武平縣遭遇了60年一遇的干旱,政府部門及時啟動抗旱應急響應,對用水量較大的工業企業和服務業單位,實行計劃用水;洗車、在建工地等特種行業一律使用河水,嚴禁使用自來水;暫停高耗水的服務場所營業,平穩度過缺水難關。二是加強宣傳宣教。通過建設水文化公園、水生態館,開展群眾感興趣的節水實踐等,增強了群眾節水意識。三是注重政策激勵。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對成功創建節水型達標的單位、企業、小區等給予2000~3000元獎勵,將節水龍頭作為獎品發放給群眾等。問:如何通過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來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張麗華:武平縣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著力解決了“有人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通過將水資源管理考核指標落實情況納入各鄉鎮(街道)和縣直單位績效評價體系、黨政領導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考核、河湖長制考核等政績考核內容,解決了“有人管”的問題;通過實施《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創建工作方案》《創建節水型城市工作方案》,明確目標,細化舉措,落實責任,解決了“管什么”的問題;通過出臺《“十四五”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等節水文件,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解決了“怎么管”的問題。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合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雖有金沙江環繞,但特殊的峽谷地貌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很多地方存在“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問題,用水矛盾突出。近年來,仁和區在加大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推進水權水價改革,有效破解農業用水難題,通過動態分配水權配水到戶、實行科學民主定價,讓村民用水心中有數,進一步增強節水意識。
問:仁和區是如何結合區情水情特點來開展水權水價改革的?班宏:仁和區屬干熱河谷氣候,旱季長達8個月,農業供水矛盾較為突出。自2017年起,仁和區從抓水權分配、水價形成、水權交易三個關鍵環節來推進水權水價改革:一是水權分配上,戶戶有水權,戶戶有水用,解決無序用水、供需不均的問題。二是水價制定上,因村施策,讓群眾全程參與、協商定價,“用明白水、交明白費”,讓用水付費形成共識。三是水權交易上,鼓勵用水戶之間開展交易,實現水資源二次優化配置和余缺調劑。可以說,我們抓的這三個關鍵,核心還是圍繞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用水需求,強化水安全保障,因此也得到群眾大力支持,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區完成改革面積21.5萬畝,年節水1500萬立方米左右。問:在推行水權水價改革的過程中,仁和區遇到過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班宏:最大的困難還是區情水情帶來的兩大難題:一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用水矛盾導致產業發展受限,特色產業效益未能充分發揮。以仁和區的特色產業——芒果種植為例,保灌芒果畝均產量為2000公斤以上,而干旱缺水的畝均產量不足1000公斤。二是水利基礎設施配套有短板。仁和區山高坡陡,村莊布局分散,耕地零散,水利工程施工難度大、投入成本高,一些灌區節水設施還不完善。針對這兩個困難,仁和區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全力推動實施“提水灌攀”項目。攀枝花市充分結合豐富的水風光資源,謀劃“抽水蓄能+攀枝花灌區工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項目主體在仁和區,建成后可實現從金沙江年提水1.4億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缺水問題。二是因地制宜建設分布式水源工程。按照“大、中、小、微”相結合的系統治理體系,建設“以光發電、以電提水、以水促產、以產增收”適合山區特點的分布式水源工程。三是多元投入補基礎設施短板。通過區級國有平臺公司領投,社會資本參投,村集體、村民共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比如,新街村的一個水權水價改革項目,總投資700萬元,其中村民自籌420萬元,項目所有權屬村集體,村民占60%股份,不僅有水用,享受水費優惠,還可以分享經營收益,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班宏: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升。改革核心區農業節水率普遍提高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8提高到0.85。二是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通過以水定產,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芒果種植帶動農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優質晚熟芒果已成為一張“金名片”。三是示范帶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以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建管運營”一體化為引領,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為城鄉融合發展打下基礎。四是助力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通過“水資源”到“水資產”的轉變,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