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動工興建,擔負著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8個鎮的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1965年3月1日通水以來,歷經多次升級改造,已累計對港供水295億立方米,為香港社會穩定和經濟騰飛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粵海水務作為這一對港供水生命線的管理者與守護者,秉承堅持“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理念,近年來在保障工程安全、優質、不間斷供水的基礎上,聚力打造“全要素”透徹感知、全面互聯、信息共享的“智慧水務”運管系統,為這座世紀工程裝上“智慧大腦”,確保每一滴清泉都成為滋養香港的甘露,書寫著新時代對港供水事業全新華章。
科技筑基
安全防線再升級
生命水必須是安全水。近年來,深耕科技創新應用,在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粵海水務建立了覆蓋“天、地、水”的多模態、多維度感知體系,全時全域為工程“保駕護航”。
在空中,粵海水務實現工程全線覆蓋、最大巡航能力達15公里的無人機自動巡查系統,對水質、水面漂浮物、周圍環境、水庫庫區、設施安全、安保等進行綜合巡視,大大提升了供水和水生態安全監控能力;在地面,工程泵站應用“廠站智能巡檢系統”,通過“巡檢機器人+網絡攝像機”等智能前端設備及巡檢綜合監控平臺,開發自主巡視泵組開停機的業務場景,巡檢效率與精度均明顯提升;在水面,多功能采樣監測無人船每周開展兩次藻類采樣、全庫監測和水質巡查,先進的無人除藻船可快速應急處置小面積藍藻水華,同步確保供水水質安全。
與此同時,水工設施的安全穩定是保障供水的基石。為應對復雜多變的運行環境,粵海水務積極響應水利部智慧水利戰略,斥資建設全新水工安全監測系統。這一系統整合了先進的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技術,通過對關鍵物理量的實時監測與分析,能夠準確預測大壩、渠道等設施的變形、滲流、應力應變情況,為工程安全運行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面對水工建筑物外表面的混凝土碳化、鋼筋銹蝕等老化問題,粵海水務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實施了碳化粉化防護工程。在金湖渡槽、樟洋渡槽等重要節點,成功應用了新型防護材料和技術,有效延緩了建筑物的老化進程,為工程的長期穩定運行提供堅強保障。
智慧賦能
開啟供水管理新時代
近年來,粵海水務綜合運用BIM+GIS技術、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聚力打造“智慧水務”運管系統,推動東深供水工程數字化、智慧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2020年,工程金湖泵站智能巡檢系統的啟用,標志著公司正式步入泵站智能管理的新紀元。該系統利用巡檢機器人和網絡攝像機,結合圖像識別、紅外測溫等技術,實現了對設備的遠程智能巡視,極大地提高了巡檢效率與精確度。2023年,這一系統在東深供水工程沿線各廠站的推廣,為工程的全天候監控與分級自主巡檢提供了可能。
與此同時,面對復雜的供水調度任務,粵海水務積極探索智能調度技術,結合多年人工調度經驗與大數據分析,開發了優化調度模型。該模型能夠自動輸出日運行優化方案,實現水量分配、水位控制、機組高效運行等多目標的自動優化調度。自上線以來,該系統已經歷兩年多的實戰檢驗,不僅運行穩定,而且經濟高效。2023年,東深供水工程獲得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首批認定,榮膺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
粵海水務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智慧水務建設,以科技賦能,確保對港供水生命線更加安全、穩定和高效。通過持續的技術革新與科學管理,不斷書寫對港供水事業的新篇章,為香港的繁榮穩定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貢獻更多粵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