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2月8日,中鐵四局合肥三水廠深度處理工程的預臭氧接觸池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標志著該項目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截至目前,已有2個單體主體結構封頂,4個單體正在同步施工,這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正在加速落成。
自6日“小雪”節氣以來,寒潮席卷而來,氣溫驟降。然而,在中鐵四局合肥三水廠深度處理項目的施工現場,塔吊、砼車等機械設備星羅棋布,轟鳴聲此起彼伏,上百名工人頂著風雨奮戰在施工一線。正值工程建設的關鍵時期,面對工期緊張、任務繁重、施工場地狹小等多重考驗,該項目部聯合各參建單位集思廣益,采取多項措施破解難題。
以巧思暢通道路,助力工程加速推進
合肥三水廠深度處理工程位于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三水廠廠區內,施工場地僅3908.22平方米,但新建單體多達6個,交叉作業頻繁。此外,在建設過程中,廠區仍需保持通水運營,施工場地內的脫水機房每日平均有3車污泥需經過施工道路進行運輸,高峰時期更是24小時不間斷。原有的施工便道狹窄,大型機械難以展開作業。
為在保障現狀供水安全運行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對施工進度的影響,確保工程高效、優質履約,該項目部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每日召開生產例會和技術研討會,技術人員徹夜研討,制定應對措施。針對場地受限導致的一系列難題,他們通過巧妙設計,實現了施工現場臨時用電通道的全覆蓋,并將臨電電纜入溝埋沙敷設,確保了現場臨電的規范化和精細化管理。同時,他們還調整了基坑開挖方案,將基坑放坡改成鋼板樁支護,既保障了安全,又不干擾道路使用。
施工道路問題的解決為施工進度打下了堅實基礎。從6月17日首樁開鉆,到7月30日1514根主體樁基施工全部完成,再到8月3日清水池改造完成、8月15日二級泵房改造完成,以及9月28日首塊底板順利澆筑,直至11月3日提升泵房主體結構封頂……該項目部僅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總產值的46%,且自開工以來,未對合肥三水廠的正常供水造成影響。
以技術保障質量,細心織密“安全網”
該項目部注重做強做實技術支撐,在保障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工程進度。他們嚴格遵循“標準件”、“首件制”規定,聚焦關鍵工序施工,做好方案、交底、工藝、工裝和技術標準的研學工作,實現工序質量樣板引路,將現場標準化管理和產品質量做到最佳。
為提升作業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他們使用了塔吊可視化系統,實現了遠程監管指揮;砼罐車則配備了GPS定位APP,可實時監控車輛位置及行車路線,進一步提升調度管理效率,確保混凝土的供應效率。
針對提升泵房和預臭氧接觸池之間的高度差和間距問題,該項目部群策群力尋求解決辦法。他們采用鋼制密目網作為預臭氧接觸池外架進行防護,預計能提前50天完成預臭氧接觸池的施工任務,為確保臭氧系統在2025年5月底移交水廠進行調試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在研究提升泵房高支模方式時,他們采用了雙槽鋼托梁作為梁底支設方式,有效降低了施工難度和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和便捷性。
此外,該項目部還高度重視工人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他們重點對新進場工人、特種設備操作人員、高空作業人員、起重吊裝人員、臨時用電作業人員進行培訓教育,共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及考試工作58余次,培訓人數達378余人次,覆蓋面達100%,實現了施工生產“零事故”。
以數智抓好文明施工,推動標準化建設
該項目部大力推行綠色工藝工法,除傳統噴淋、霧炮機外,還使用了360°高桿噴淋設備,最大程度減少揚塵污染。他們在施工現場設立了揚塵監測儀和噪音檢測儀,實時監控現場空氣質量和噪音信息;設立了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區,集中堆放、集中處理建筑垃圾,做到了“無廢工地”。同時,他們要求現場材料按類別碼放整齊,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了文明施工的六個百分百。
在施工中挖除的土方、淤泥被放到指定的地點進行處理;對施工區主干道、臨時道路等地安排了文明施工班組隨時進行清掃沖洗;派專人實時開灑水車沖洗路面;各類土方、建筑材料運輸車輛在離開施工現場時,必須清洗車輛輪胎及車廂,嚴禁帶泥上路。
合肥三水廠深度處理工程主要施工內容為新建40萬立方米/天的深度處理工藝,共設計新建6座單體建筑,并對原有廠區的6座構筑物進行改造。目前,有4座單體正處于主體結構施工階段,主體結構已完成85%。改造工程的清水池和二泵房改造已全部完成。
該工程計劃于明年5月開展設備調試試運行工作。通水投產后,將進一步提高三水廠的制水能力、供水品質和供水安全,減少運營成本;有效緩解合肥市西部片區的供水壓力;完善和鞏固全市供水保障體系;提高城市供水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合肥市城市建設持續助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