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總干渠。 資料圖片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論證、數十萬建設者的攻堅,2014年12月12日,河南南陽陶岔渠首開閘,蓄勢已久的南水奔涌而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自此,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借南水夢終于成真,水清、岸綠、業興、人和的美麗畫卷逐步展現。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刻認識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戰略意義,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奮力續寫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恢宏篇章。
1.砥礪奮進,擔負起守護“生命線”的歷史使命
河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戰場,在全線各省(市)中戰線最長、投資最大、移民最多,守水護水的任務也最為艱巨,在南水北調總體格局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全省上下站在對黨、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堅持把政績融在清水里、把豐碑刻在青山上,統籌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系,以高標準、嚴要求、硬舉措呵護水源區、建設涵養帶,全力守好一庫碧水、一渠清水。
筑牢“生命線”的三個安全底線
安全,是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河南同時承擔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輸水區、受水區等多項功能,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擔負起責無旁貸的政治責任。
鍛造工程安全“銅墻鐵壁”。攻克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管理等一系列難題,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干線防洪影響后續處理工程建設,完善總干渠河南段防洪體系和干渠應急退水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實景化應急演練,確保遇到緊急狀況能夠科學應對、妥善處置。配套工程是南水北調水源進入千家萬戶的“末梢神經”,專門出臺《河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設施保護管理辦法》,對配套工程的管理職責分工和設施保護等作出全面規范,為工程安全高效運行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確保供水安全“穩若磐石”。一方面,陸續開建鄭開同城東部、新鄉市“四縣一區”東線等配套供水工程,不斷擴大供水范圍,著力構建以南水北調總干渠為紐帶,以供水線路、生態補水河道為脈絡,以調蓄水庫為保障,輻射水廠及配套管網、河湖庫網的供配水體系;另一方面,堅持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健全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推進大型灌區骨干灌排設施提檔升級,有效擴大受水區非常規水配置利用的領域和規模,對發現的取用水不規范問題采取“一市一單”予以督辦整改。
筑牢水質安全“堅實屏障”。從源頭保護、防污治污、監測監管入手,加快推動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調水沿線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南水北調水質系統保護工程,緊盯城鄉黑臭水體,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創新“互聯網+護水”、“扶貧+護水”、庫區環境執法監管機制,全面落實河長制,強化以隔離帶為代表的“物防”、以視頻監控探頭智能化提醒為手段的“技防”、以人工巡檢排查為重點的“人防”,實現水源保護區重點部位全時段、全方位、全覆蓋監管。
扛起“生命線”的移民幫扶責任
廣大移民群眾大愛無疆、舍家為國,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工作,護航搬遷群眾安居樂業,促進廣大移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是河南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走出經濟發展“共富路”。積極實行扶持資金項目化、項目資產集體化、集體收益全民化的“三化”發展模式,持續在發展移民產業上下功夫,立足當地實際,積極探索物業經濟、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移民增收渠道。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各地以“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為契機,通過開辦種植、養殖、實用技術等生產技能培訓班,努力使每一位有轉移就業愿望的移民群眾都能掌握一技之長。
畫好社區治理“同心圓”。堅持基層治理和鄉風建設同步推進,完善民主議事會、民主監事會、民事調解委員會“三會”制度,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先行開展建設的153個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如今大部分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典范。
推進人居環境“換新顏”。要讓移民住得好,宜居環境是前提。河南堅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對移民村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開展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凈化行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移民家園。
構建“生命線”的生態保護屏障
生態屏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凈水器”,關系著受水區家家戶戶的用水取水安全。河南把南水北調水源地及總干渠兩側生態保護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決筑牢“生命線”的生態保護屏障。
堅持高標準擴綠。持續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綜合工程,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探索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模式,讓荒山披上“錦繡”、“灰裝”變成“綠裝”。以打造綠色水源地為目標,推動匯水區有關縣開展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生態廊道,打造一條貫穿南北的綠色屏障,成為守護長渠的忠誠衛士。
堅持嚴要求防范。緊盯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尾礦庫、核技術利用等重點單位,科學開展水源區內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以“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底線思維牢牢堵住風險隱患漏洞。
堅持制度化推進。頒布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聚力打造“南水北調法治文化帶”。系統規劃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安全保障行動,把南水北調水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要內容,確保各項保護措施落地見效。
釋放“生命線”的綠色發展潛能
南水北調之水既是生命之水、生態之水,也是發展之水、活力之水。在確保水質安全的前提下,河南積極探索拓展“兩山”轉化路徑,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綠色崛起、美麗富民。
圍繞可增值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沿線各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水質保護和農民增收的雙贏。淅川縣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肩負清水北送的重任,當地立足水源地區位優勢,積極發展中藥材、特色林果、鄉村旅游等生態產業,讓庫區農民端上“綠飯碗”。南陽深入實施“文化+”“旅游+”戰略,加快建設集生態觀光、濱水休閑、鄉村度假等于一體的精品示范園和國家、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在推進生態與旅游、康養、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
圍繞謀轉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河南廣大受水區同步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把節水護水和產業發展兩大責任一肩扛,倒逼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焦作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產業體系向綠色、循環、低碳方向轉化,成功創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許昌探索建立煤焦化—硅碳材料生態工業發展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無廢產業園區高質量建設模式,建成長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含綠量、含新量。
圍繞促改革探索創新路徑模式。以生態產品經營開發和保護補償為重點,探索開展土地出讓生態產品溢價,探索完善礦權出讓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水資源交易試點,探索構建損害賠償協作機制,積極推動林業碳匯、土地使用權、礦業權等自然資源權益交易,為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不斷尋求改革破題新路徑。
2.通水十載,彰顯戰略性工程建設的非凡成效
千里碧波送,世紀水夢圓。泱泱丹江水成為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凝聚了人民至上、協作共享、艱苦奮斗、創新求精、舍家為國的南水北調精神。
汩汩清泉滋養千家萬戶
10年時光倏忽而過,中線工程平穩運行。截至2024年10月31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過680億立方米,為京津冀豫沿線20多座城市200多個縣(市、區)提供穩定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中線工程向北京、天津累計調水均超百億立方米,其中北京每年從丹江口水庫調水超過10億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200余萬人,人均水資源量從100立方米提高到了150立方米左右。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一“哨所”,通過緊盯庫區水質安全,精準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庫及其支流水質變化趨勢,及時預警處置異常監測信息,確保“不讓一滴污染水進入丹江口水庫”,中線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多地群眾的生活實現了從“缺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轉變。中線工程送來的優質水,讓河北黑龍港流域500多萬名群眾告別高氟水、苦咸水,北京居民自來水硬度從過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一渠澄碧鋪展生態畫卷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區域曾高達125萬畝。為守好一庫碧水,2014年通水以來,淅川縣強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高水平保護庫區及干渠生態環境,累計完成造林50余萬畝,環庫森林覆蓋率達到61.7%,丹江濕地從“單一綠”走向“多彩美”,生物多樣性保護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一泓碧波三千里,為北方地區帶來“活水”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修復的契機。從南至北,南水北調沿線美景數不勝數:北京河湖水環境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減少,水位回升,泉眼復涌;“百年煤城”焦作成為超過280種野生和瀕危保護鳥類的棲息地;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2019年永定河重新開始流淌,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成群結隊地出現在河邊……
千里奔流激蕩發展活力
產業綠色發展有了“轉型水”。南水北調工程不僅解了北方用水短缺的燃眉之急,還為整個北方經濟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沿線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河南涌現出了一批研發和生產高效凈水設備、節水灌溉設備的企業,與水資源保護、水質改善相關的環保科技產品迎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此外,通過引進優質水源,發展節水灌溉、有機農業等生態農業模式,寶豐縣使用南水釀出更香的小米醋,實現產業興旺、群眾增收。南水北調水源為沿線制造業發展和工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天津由于南水的穩定供應,電子、化工等許多受水所限的產業得以持續發展。
區域聯動發展有了“催化劑”。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了南北各地之間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勢互補、暢通流動,提高了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暢通的國內大循環提供了水安全保障。河南以中線工程為紐帶,積極承接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了四地在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北京與南陽不斷加強對口協作,攜手在水質保護、產業發展、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干部人才培養和經貿交流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南北共建、互利雙贏的區域聯動發展新模式。
世紀壯舉熔鑄偉大精神
南水北調是精品工程、世紀工程、大國工程,偉大工程造就偉大實踐,偉大實踐凝練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的實施,使我們積累了實施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寶貴經驗。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所形成的南水北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
人民至上、協作共享、艱苦奮斗、創新求精、舍家為國的精神內涵,不僅生動地回答了南水北調工程“為誰建、依靠誰、如何建”等問題,還在中線工程通水十載的光輝歷程中得到深化、拓展和升華,詮釋了南水北調精神的時代價值。河南牢牢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出臺幫扶政策、傾斜發展資金,想移民所想、辦移民所需,讓移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中線工程水源地鄂豫陜三省持續推進協作共享,協同制定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規劃,推進高污染產業轉型升級,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始終堅持艱苦奮斗,廣泛開展庫區修復礦口、整治梯田、植樹造林、治污減排等工程,守好一庫碧水。工程運行創新求精,借助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1.0系統,調度中心突破空間限制,進行實時水量調度,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初心永恒舍家為國,沿線地區關涉污工廠、拆養魚網箱、棄捕撈行當,確保一渠清水送京津。
3.初心如磐,續寫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為功。未來,河南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好高質量發展和水安全保障,堅決守護好優化南北水資源配置的“生命線”,持續跑好清水永續北上接力賽的“第一棒”,更加充分發揮“千里水脈”的綜合效益,奮力續寫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扛牢守水護水責任,夯實水安全之基
千里調水,水質是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切實維護好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確保沿線人民群眾獲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優質的水資源。
圍繞工程安全,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配合做好工程升級改造和運行管理,維護好渠首樞紐、穿黃工程、渡槽工程等關鍵性工程,高標準配建一批調蓄工程基礎設施,探索省內外水利設施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創新,以“高配版”建設標準、“智慧型”管理運營、“協同化”制度保障,確保工程“固若金湯”。
圍繞供水安全,加強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嚴守水資源“三條紅線”,嚴格落實工程水量調度分配方案,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流轉方式,協同管好調水“水龍頭”。以灌溉供水管網建設、城鄉供水管網互聯互通等為重點,持續推進供水管網配套設施建設和現代化改造,實現從水源到用戶的精準調度,保障供水“細水長流”。
圍繞水質安全,堅持把保水質作為第一要務,優化“四網絡兩平臺”,加強空天地聯動,常態化開展“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水質安全實時動態監測體系和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推動干渠沿線加強聯防聯控,實現全線全天候水質“體檢”無死角,實現水質“源清流潔”。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繪就水生態之美
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沿線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必須以更強力度、更高標準打好生態環境鞏固提升持久戰,以水脈串起兩岸旖旎風光,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亮麗風景線。
堅持先節水后調水,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念好水資源剛性約束的“緊箍咒”,用好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產的“指揮棒”,持續實施水資源雙控制度,建立健全市場化水價形成機制,著力發展節水型經濟,建設節水型社會,培育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不斷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串聯高效節水用水的“水效鏈條”。
堅持先治污后通水,聚焦沿線城市點源污染、水上線源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持續推進水源區、輸水區、受水區污染防治與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構建“治理、截污、導流、回用、整治”一體化治污工程體系,全面推行“河長+警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加強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和應急應對能力建設,打造水天一色的“人間天河”。
堅持先環保后用水,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決守住耕地紅線、林地綠線、水域濕地藍線,持續加強植樹造林、水土保持、退耕還林、清潔小流域、湖泊濕地恢復治理等工程建設,推進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構建渠湖山林有機融合的“生態綠廊”。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走好水經濟之路
守好“大水缸”還要端起“金飯碗”。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水網為基底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生態產業,深耕水經濟新業態,努力實現“南水”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持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嚴格落實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推動移民幫扶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著力發揮資金效益,堅持“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打造一批“林海”“果鄉”“藥庫”“勝地”,多措并舉暢通增收渠道,建設好移民美麗家園,真正做到建設一座水庫、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
積極探索“調水+”綜合開發模式創新,推動南水北調工程融入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國家戰略,促進水網與電網、能源、現代農業、航運、文化旅游等融合發展,拓展水網水務、清潔能源、生態環保、智慧科技、水文化旅游等涉水產業,實現水網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
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轉化途徑,探索開展庫區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土地利用等方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轉化交易模式創新,實現好山好水有好“價”,全力打造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的河南樣板。
強化區域協同合作,放大水紐帶之效
南水北調作為跨流域跨區域配置水資源的骨干工程,在暢通南北經濟循環、促進南北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必須堅持“同飲一渠水、共謀一盤棋”的發展理念,以水為紐帶深化共進共融,推動協作交流再上新臺階。
以水源地水質保護為根本,持續加強中線丹江口庫區水源區鄂豫陜三省對接合作,加快共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生態保護協作區,健全完善聯巡聯防聯控聯治長效機制,構建協防共治的生態保護大格局,匯聚“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最大合力。
以受水區水量配置為關鍵,圍繞聯網、補網、強鏈建設需求,積極參與區域水網、地方水網建設,優化全省水網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積極配合做好調水量配置工作和區域用水權交易改革,進一步打通南北輸水通道,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
以區域對口協作為契機,科學編制對口協作規劃,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聚焦水質保護、科技創新、產業轉型、鄉村振興、文旅康養、民生保障領域,加強與北京等地的對口合作,全力打造對接京津地區重要的產業轉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基地、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和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目的地,加速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盤”。
彰顯精神時代價值,弘揚水文化之魂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造福當代、澤被后人的民生工程,也是極其寶貴的精神文化工程,孕育出了偉大的南水北調精神。必須進一步凝練南水北調工程的文化內核,彰顯南水北調精神的時代價值,持續講好南水北調故事,增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堅持多視角深化研究闡發,全面梳理南水北調工程在民本思想、家國情懷、發展理念、創新精神、管理智慧等方面的文化意蘊,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找準南水北調精神的基本源、動力源和價值源,精準凝練南水北調精神的內涵特質與高貴品質,為續寫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凝聚共識、指明方向、提供動力。
堅持多層次深挖時代價值,賡續紅色基因血脈,將培育南水北調精神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深化南水北調精神與中國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研究,充分彰顯南水北調精神的時代特質、時代價值與時代意義,進一步回答好南水北調工程“為誰建、依靠誰、如何建”系列問題,堅定走穩腳下路、走好未來路的志氣、骨氣、底氣。
堅持多渠道加強學習宣傳,創新傳播方式方法,用好南水北調干部學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館等載體平臺,講好南水北調故事,全方位展示南水北調治水、守水、調水、興水的光輝故事、建設成就和寶貴經驗,在學思踐悟中弘揚中國精神、汲取中國智慧、凝聚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