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員工(無太多追求、無承擔更大責任的意愿)的積極性如何調動(除了口頭認可等方法外)和激勵,如何激發其成就感的覺醒?
很多新員工家境好,心理想法與我們不同,都希望“活少錢多離家近”,周末、重大節日不加班,績效獎勵無所謂,功成不必有我、在我。如何應對這些新變化?
管理者最直接有效的激勵方法,就是給予員工升職加薪。但在國企,這類的激勵方式方法都超出了部門的權限。怎么辦?
··· ···
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人抱怨員工表現的不太好,積極性不高等等。也許我們要給他提出一些明確的合理的要求,同時也要去思考一個問題——他們正當的需求在哪里,我們有沒有能夠更好地通過滿足他的需求來激發他的積極性?
關注員工需求
管理就是對人的需求的激理解、引導和激發。
美的集團的董事長方洪波先生,在20多年前他還是一個事業部副總經理的時候說的這樣一句話,對管理的定義是非常另類的。
因為我們一般談到管理的時候,就是指管理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這是最常見的一個定義。
但是方洪波從人的需求的角度提醒我們,作為管理者如果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引導和激發員工的需求,那么要想能夠讓團隊有很好的績效是非常難的。
我們每個人平時總是會以己推人,對別人的需求的理解總歸是比較有限的。那么到底我們的同事們在工作當中有哪些需求,有沒有什么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他們?
影響員工表現的雙因素模型
赫茨伯格研究到底什么因素能夠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影響員工積極性的有兩類因素,一類叫保健因素,一類叫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
所謂的保健因素就是:如果你這個方面讓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會非常的不滿意。但是你在這方面做得再好,只能降低他的不滿意度,而不能夠激發他的積極性。
比如食堂。如果食堂搞得不好,員工意見肯定大得不得了。但是會不會有員工因為你食堂搞得好,就在公司死心塌地工作好多年,持續表現出高敬業度?我估計這個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這就屬于保健因素,干得好只能降低員工的不滿意度,而不能夠真正的激發員工。
激勵因素
有哪些因素能夠激發員工?赫茨伯格研究以后發現有6個因素,如果這些方面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員工的狀態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激發。
1. 工作要有成就感
這個事情我做了以后,我能夠取得成就,獲得扎扎實實的成就感。
2. 成績能夠獲得認可
做得好的情況之下能夠被上司看到。無論是上司還是組織,能夠給我一個說法。說得通俗一點,無論是獎金,還是一個獎牌,還是一句鼓勵的話。如果成績能夠獲得認可,那么員工就能夠得到激勵。
3. 工作本身有一定的挑戰性
如果工作做的都是按部就班的,閉著眼睛都能夠做好的。甚至雖然他工作很繁重,但實際上做的事情都是機械系的,絲毫沒有創意的工作,那么員工就會很受打擊。
但如果他做的事情當中有一點挑戰性,是他跳一跳能夠夠得著的,能夠跟現狀有些不同的,他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激勵。
4. 有機會承擔較大的責任。
在工作當中他不是可有可無的一份子,在我們團隊的一些重大的決策上能夠有參與權,甚至意見能夠受到重視,那么員工就會覺得我承擔了更大的責任,我是團隊當中更重要的一分子,他也能夠受到激勵。
5. 有公平晉升的機會
6. 有成長有學習成長的機會
如果這6個方面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或者其中幾個能夠得到滿足,員工才能夠真正的被激發出來。這6個因素,除了第五個晉升,另外5個因素都在主管的強有力的影響之下。
在第一講當中,我們談到一個員工的直接主管對員工的影響是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做好正確的事
最有效的激勵往往來自于工作本身
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把工作設計好,跟大家一起來設定正確的目標,給大家強有力的支持,讓大家能夠圍繞正確的目標努力達成它,我們找到了成就感,員工的狀態就能夠被激勵起來。否則其他所有的工作,比如說工作之外吃飯搞搞團建交流,這些工作實際上只是錦上添花。
盡管今天有各種各樣的概念,盡管所謂的90后00后有什么多樣化的需求。但是作為管理者來說,我們永遠要守住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是讓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