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碰-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摸-天天干天天操天天干-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插-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久大-欧美一区二区VA毛片视频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技術前沿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前沿 » 技術論文
 
技術論文

王家卓:排水界神一般存在的東京,會建設“海綿城市”嗎?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8-17  來源:給水排水  瀏覽次數:8654

王家卓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01

背景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降雨。鄭州市在此次降雨中,最大1小時降雨達到201.9mm,超出了曾給河南省釀成巨災的“75.8”降雨(1975年8月),據說也刷新了中國城市雨量站中單小時降雨記錄。鄭州此次最大24小時降雨達到672mm,超出了鄭州多年平均降雨量。


 

鄭州“7.20”特大暴雨導致了鄭州馬路上行洪,城市大面積積水,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當前,全國各地救助力量正在和河南人民一道,致力于救災和災后恢復。關于這場特大暴雨,很多方面的討論和爭論還在繼續。


 

尤其是海綿城市建設,是最近媒體關注的熱點,起因是有網友在網上發現鄭州市2018年曾經公示說到2020年要投入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雖然只是一個規劃公示,但是大部分人不會、不想、也沒有渠道去了解這534.8億到底真的投下去沒有,如果是投了,到底是花在什么地方。不少人批評說,花了這么多錢(大家并不關心是不是真花了這么多),這次還是嚴重內澇,可見海綿城市是沒有用的。一些完全不是學和水相關專業的人有這個疑問,還比較好理解。難以理解的是一些和水相關專業的人,振振有詞的說,下那么大的雨,多少“海綿”也都吸滿達到飽和了,說的好像這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明白的道理,一直研究海綿城市的專業人員原來都沒想到,頗有想要一語即將驚醒夢中人的意思。由于已經“充分”論證,海綿城市只能是吸水,而且是只能吸收小雨,所以海綿城市對解決城市內澇沒有用。無論你嘗試去和他們如何解釋,海綿城市不等于“海綿”,中國的海綿城市不僅包括源頭雨水控制,還包括管網,泵站,調蓄池等其他措施,按照標準建設的海綿城市,對于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是有用的,但是大家并不愿意聽。叫醒一個睡得太死的人很難,更難的是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當然,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關于城市排水防澇方面,有幾個神話口口相傳,其中一個是東京。由于東京有首都圈外郭放水路這種大工程的存在,而且《唐人街探案3》在這里邊拍攝,不少人認為,東京的地下管網都如同網絡上流行的那個地下“排水神殿”一般,因而不自覺的將東京排水設施視為我們的偶像和奮斗的目標。


 

那么,作為排水界的“網紅”和“神話”,東京年降雨那么大,排水能力這么強,他們是怎么實現的呢?他們有沒有可能也在建設“海綿城市”呢?帶著這個問題,本文嘗試著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東京都下水道局、東京都建設局、東京都都市發展局的官網上公開的數據,做一次簡單的分析和對比。


 

02

東京都基本情況

東京都包括區部(23區)、多摩地域和東京都島嶼部,總面積2194平方公里,人口約1340萬人。東京23區為東京都的核心區,面積6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580平方公里,人口約940萬。


 

東京都降雨豐沛,年均降雨量1529mm;平均降水日數(≥ 0.5 mm)114天。東京都23區內不同重現期下降雨量如表1:

表1 東京都23區內不同重現期下降雨量


 


 

03

東京排水防澇體系與做法

(1)東京都內澇防治的技術體系

東京都在昭和61年(1986年)提出了東京都內澇防治綜合對策,這個綜合治水對策中明確了東京都內澇防治的工程體系包括三段:分別為流域對策,以及排水管網,地下河和調蓄池。東京都計劃的長期目標為能夠應對75mm/h降雨(約20年一遇),終極目標是應對100mm/h降雨(略高于100年一遇)。其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排水管網要做到50mm/h(重現期介于3-4年之間),流域對策未來逐步增加最終要應對10mm/h的降雨,而剩余的部分約40mm/h的降雨則由地下河川和調蓄池來解決。
 



 

 

圖1 1986年東京都綜合治水技術體系圖



 

圖2 東京都綜合治水概念圖
 


 

2007年,東京都編制了《東京都暴雨應對基本對策》,提出了要在30年后實現75mm/h的應對目標,即計劃在2037年后達到20年一遇的內澇防治水平。具體的應對策略還是包括流域對策、排水管網、調蓄設施等。超出這些設施應對能力的暴雨,就要啟動應急避難了。


 


 

圖3 2007年東京都大雨對策基本方針中提出的內澇治理技術體系


 

2014年東京都修訂了《東京都暴雨應對基本對策》,在修訂版中,東京都再次提出,預計30年后達到可以應對75mm/h暴雨(約20年一遇),這意味著要在2044年以后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比2007年預計的時間又推后了7年。


 

(2)東京都的流域對策

東京都的流域對策稱之為雨水流出抑制,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就是控制雨水徑流,防治其過快匯集的措施。這種雨水流出抑制類似于美國的低影響開發,也類似于中國正在推進的用于源頭雨水減量的工程措施,包括透水鋪磚、綠色屋頂、蓄水模塊、滲井、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
 


 


 

圖4 東京都雨水流出抑制設施類型



 

圖5 東京都雨水流出抑制設施示意圖
 



 

圖6 東京都2009年發布的雨水調蓄和滲透設施技術指南
 



 

圖7 東京都發布的雨水流出抑制中的調蓄設施
 



 

圖8 東京都發布的雨水流出抑制中的滲透設施
 


 

值得說明的是,東京都對雨水源頭流出抑制十分重視。在神田川等流域,每公頃的開發建設用地必須采取措施控制600m³的雨水,也就是要控制(調蓄或者滲透)60mm的徑流深。其他一些流域大部分是按照500m³/ha的標準進行管控。如果要防止雨水入滲,則必須向東京都都市發展局提交申請并獲得批準。


 

從2007年起,東京開始實施雨水源頭控制項目補貼。目前,對于港區,品川區,目黑區,大田區,世田谷區,杉并區,北區,板橋區和練馬區的9個區范圍內個人住房面積超過500平米的開發建設行為,居民還可以申請雨水滲透設施安裝費用的補貼,補貼金額最高為40萬日元(約合2.5萬人民幣)。


 


 

圖9 東京都都市發展局關于雨水流出抑制項目補貼的頁面


 

(3)東京都的排水管網

東京都也十分重視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雖然東京都目前82%的面積為合流制管網,但東京都也在持續推進城市排水管網達到50mm/h的應對能力。最新評估數據表明,東京都23區范圍內約有70%的管網達到50mm/h的標準。
 


 

(4)雨水調節池

為了提高協調部分管網達到50mm/h的排水標準,東京都還建設了一些雨水調節池,這些雨水調節池基本都是和排水管網相連的。截止2018年末,東京都建成了15處雨水調節池,總調節能力達到11.56萬立方米。針對部分地區雨水調節池建設受限,或者部分雨水調節需求量大的,東京市還建設了18處管狀調節池,調節能力合計48.37萬立方米。
 


 


 

圖10 東京都雨水調節池建設信息表

 

其中,雨水調節池一般為地下調蓄結構,比如上表中左邊第10個項目,南砂調節池,長62m,寬46m,高9m,總調蓄能力2.5萬方,工程總造價100億日元(約合6億人民幣),于2006年建成。


 


 

圖11 東京都南砂調節池


 

管狀調節池一般為大口徑雨水管,部分調節管埋深還會比較深。以和田彌生干線為例,其內徑達到8.5m,長2.2km,位于地下42-47.6m,總調節能力達到15萬立方米。


 



 

圖12 和田彌生干線基本情況

 


圖13 和田彌生干線縱斷面
 



 

圖14 和田彌生干線面
 


 

(5)河道整治

 為了能夠應對50mm/h降雨的標準,計劃對東京都46條河共計324公里進行整治。目前東京都已經完成217.9公里的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比例為67%。


 

 

圖15 東京都河川整治圖(黑色為完成整治,綠色為未完成整治)


 

(6)河川調蓄

為了應對50mm/h降雨,對于部分地區河道不能拓寬的,東京都還在神田川,目黑川等12條河流上建設了28個河川調蓄池,總調蓄能力達到256萬立方米。和上邊提到的雨水調節池(和雨水管網相連接)有所不同的是,這種河川調蓄池基本都是和河道相連,以解決河道不能拓寬的問題。
 


 

東京都政府開發了三種類型的和河川相連的調節池:掘進型,地下調蓄池型和地下隧道型。在已經建成的的28個調節池中,包括16種掘進型主要是利用地表已有的公園、運動場等,通過合理豎向設計,發揮臨時調蓄功能,屬于“兼職”調蓄池,只有河道水位較高的時候,才會進入這些“兼職”調蓄池,等河川水位降低后,再將水排出,從而起到削峰的作用。


 


 

圖16 利用公園承擔調蓄功能的野川第二調節池(攝影:王家卓)


 

(7)分水路

為了應對50mm/h降雨,東京都建設了一些分水路以解決部分河道不能拓寬的問題。分水路的主要做法在河流中將部分洪水從主河分流,然后在下游匯入主河,或者從某一河道條分流后,下游匯入其他河流之中。這種工程也是為了解決河道排水能力問題。東京都目前已經建成8處分水路。


 


 

圖17 江戶川橋分水路示意圖


 

此外,東京都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分水路還有一個:谷沢川分水路,該分水路為圓管,內徑5.5m,長3200m,埋深16-30m。


 


 

圖18 谷沢川分水路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分水路與上邊的管狀調節池和河川地下調蓄隧道很像,但是他們的功能不同。分水路主要是起到轉輸的作用,兩頭都和河川相連,相當于是地下河。而管狀調節池(或者河川地下調蓄隧道)的主要作用是為排水管網或者河道削減峰值流量,輔助管網和河道達到對50mm/h的應對能力,這種調蓄管不會兩頭都和河道相連。


 

(8)其他調蓄池

前邊的管網、調節池,河川、河川調蓄池等都是為了應對50mm/h以內的降雨。東京計劃要在2044年達到能夠應對75mm/h。在這75mm/h的降雨中,有10mm/h要考源頭雨水流出抑制措施來實現,50mm/h要考管網、調蓄池、河川等綜合實現,剩余的15mm/h的峰值降雨還要靠調蓄設施來應對。
 


 

為了解決這15mm/h的降雨,東京都計劃建設調蓄池560萬立方米,目前在建的共有7個,總調蓄能力110萬立方米。


 


 

圖19 東京都在建調蓄池詳情


 

(9)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網絡上俗稱的東京地下排水“神殿”)

除了上邊介紹的內容外,東京的排水系統被“神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那個被稱之為地下排水“神殿”的照片。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那張十分震撼的照片是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調壓槽。整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1個在地下50-70m深,直徑10.6m,長6.3km的地下隧道和5個豎井、1個調壓水槽,1個200m³/s的排水泵站組成的深層隧道系統。整個系統容積達到67萬m³。其中調壓槽是為了減弱由地下隧道流出的水的沖擊力,使水順暢地流入江戶川,在地下約22m處建造的長177m、寬78m、高18m的巨大蓄水池。調壓槽具有使水泵穩定運行的作用和在發生緊急事態時調節劇烈的水壓變化的作用。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從1993年開始建設,2006年完成工程建設,部分工程2002年開始投入使用,整個工程造價約2400億日元(按照2006年左右的匯率,約合170億人民幣)。建成后,平均每年約使用8次。


 

 



 

圖20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整體示意圖

 


 

圖21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調壓槽
 


 

很多人看到上邊這個照片,就會感慨東京的下水道修的有多大,標準有多高,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因為,這個不是下水道,準確的說法是地下河。在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官網上,關于外郭放水路的介紹,有一段話,翻譯成漢語大概是這個意思: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是為防洪而建的地下河,主要作用是在中川、倉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第18號水路及幸松川等中小規模的河流泛濫時,將一部分溢出的河水引入河道較寬的江戶川,以防止河水泛濫。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外郭放水路其實是為了解決河道不能拓寬而建設的地下河。從上邊介紹東京都23區內部的“放水路”也可以看出,日文中的放水路其實就是河道的一種,或者可以將其簡單翻譯成分洪隧道。


 

而且,東京都這種尺寸的放水路,就只有這一個,它既不是下水道,也不是調蓄池,準確來說,就是是一個地下河。


 

另外,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外郭,就是位于城市周邊的意思。事實上也是如此,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位于埼玉縣,其實和東京都23區的排水防澇并沒有什么關系。只不過很多人都把這個排水系統當成東京都下水道的一部分,因而在此也一并做一下介紹。


 

04

到底什么是

中國的“海綿城市”

在繼續分析之前,非常重要的是要分析一下我們說的海綿城市到底是什么,不然大家都在說海綿城市,但是語境完全不同,就沒有辦法交流了。


 

不少人都還在堅持認為,所謂的海綿城市,就是源頭的低影響開發,就是源頭雨水控制,也就是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實際上,現在業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或者說官方文件中所說的海綿城市,并不只有源頭雨水控制,而是包括雨水源頭控制、雨水管網、調蓄設施、河湖水系等城市雨水管理中的各類措施。


 

個人認為,中國的海綿城市,是綠色優先,源頭優先,藍綠灰相結合,以解決城市內澇,改善城市水環境和水生態,促進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的城市雨水綜合管理理念。


 

事實上,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中,很明確的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也用很形象通俗的語言說明了,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改善城市水環境和水生態,解決城市內澇。當然,此處說的解決,不等于是永久告別,是指可以應對一定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畢竟任何措施都是有設計標準的。2015年國辦發75號文件中,關于海綿城市建設任務,表述的內容包括: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實施河湖生態修復、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國辦75號文件中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中,也很清晰的透露出,官方語境下的海綿城市,是包括雨水控制綠色措施,就是大家形象理解中的可以吸水、蓄水、釋放水的“海綿”,但是絕不僅僅是這些綠色措施,還包括管網、調蓄池等灰色措施和河湖水系等藍色空間,可以說也很清晰的表達出了中國的海綿城市是藍綠灰相結合的綜合治水理念。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討論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包括很多人都在思考,甚至質問的問題,海綿城市能不能解決城市內澇?很顯然,低影響開發解決不了城市內澇,源頭綠色措施解決不了城市內澇,“雨大了再多的海綿也會吸滿了水”,這個但凡上過小學的同志們都知道。但是,海綿城市就是要解決城市內澇的,畢竟我們的海綿城市是包括源頭、管網、調蓄等綜合措施。而且國辦文件里也寫的很清楚,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大雨不內澇”。


 

當然,為了避免誤會,此處還需要解釋兩個問題。第一,國辦文件中說的“大雨”只是形象的說法,不等于天氣預報中所說的嚴格的氣象意義上的暴雨(24小時降雨量25.0-49.9mm,或者是12小時降雨量15.0-29.9mm),此處的“大雨”其實是指海綿城市工程體系設計對應的降雨標準。第二,這里所說的解決,不是徹底告別城市看海,不是永不看海,不是千年不澇,而是解決工程體系設計標準內的降雨。


 

05

東京都的內澇防治體系和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相似之處

明確了中國海綿城市到底是什么,到底包括什么之后,我們再來比較東京都的內澇防治體系和中國海綿城市建設,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很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技術體系基本一致

經過前文的介紹不難發現,東京都的內澇防治體系包括源頭雨水流出抑制、下水道(包括泵站)、城市內河和調蓄削峰,是藍綠灰相結合的治理思路。中國的海綿城市包括源頭控制、雨水管網(包括泵站)、城市河湖水系、調蓄池等。二者的工程技術體系基本一致,而且也都是藍綠灰相結合的治理思路。
 


 

(2)都是綠色優先的解決思路    

東京都的內澇防治技術體系,是基于綠色優先的解決思路,首先采用大量的滲透設施,促進雨水的下滲,在東京很多新修的馬路都是透水瀝青,公園里也隨處可見碎石鋪磚而很少見到混凝土或者大理石鋪磚。中國的海綿城市也是綠色優先的雨水綜合解決思路。
 


 

(3)都是源頭優先的解決思路

在東京都的綜合治水策略中,無論是1986年制定的《東京都內澇防治綜合對策》,還是2007年編制了《東京都暴雨應對基本對策》和2014年修訂的《東京都暴雨應對基本對策》中,都是將流域對策放在優先的位置,也就是將雨水流出抑制作為雨水進入下水道之前必須采取的措施,這個中國海綿城市建設中雨水的源頭控制基本一致。
 


 

(4)名稱上基本一致

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源頭措施我們一般稱之為源頭控制措施,東京都稱之為雨水流出抑制措施,從名稱的含義上也基本一致。
 


 

(5)都發布了源頭設施設計指南

東京都2009年發布的《雨水調蓄和滲透設施技術指南》,用于指導源頭雨水調蓄和滲透設施的設計。中國在2014年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也是為了指導源頭雨水控制設施的設計。
 


 

(6)都從規劃入手落實源頭雨水徑流管控要求

對于源頭雨水徑流的管控,東京都和中國都是通過規劃階段將這些要求落實下去的。東京都規定,新開發的公共建筑和達到一定建筑規模的私人住宅都必須落實雨水流出抑制要求,如果做不到這些,必須向都市發展局申請并獲得許可,而且東京都23區中的9個區,還可以向都市發展局申請雨水流出抑制設施安裝補貼。中國目前也是要在土地出讓、規劃建設許可等環節,落實年徑流總量控制的要求。
 


 

(7)雨水管網設計重現期差不多

東京都為了達到較高的內澇治理水平,也在持續推進管網的達標,東京都23區的雨水管網設計標準為50mm/h,折算成設計重現期約為3-4年一遇(47.6 mm/h -52.4mm/h)。中國在2012年北京“7.21”后就修訂了雨水管網的設計標準,最新發布的《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中,東京這種人口級別的城市,中心城區雨水管網的設計重現期為3-5年,中心城區重要地區為5-10年。
 


 

06

東京都的內澇防治體系和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不同之處

(1)東京起步更早

從前文可以看出,東京都早在1986年就確定了雨水流出抑制、下水道、河川和調蓄相結合的內澇治理思路,而中國則是在2014年-2015年才提出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思路,并在2021年國辦發1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中才提出了“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內澇治理思路。
 


 

早在1986年東京就有了雨水源頭管控的思路,并逐步開始實施,之后一直在持續推進,而中國則是2015年才確定了源頭雨水管控的要求。


 

從內澇治理方面來看,東京都從1986年確立了思路開始,做到今天已經過去了35年,并且預計今后30年還要持續投入。而中國開始推進排水防澇治理也就8年的時間,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就只有6年的時間。


 

圖片

圖22 東京都從平成5年到平成24年(1993年到2012年)雨水流出抑制量增長圖


 

(2)源頭控制指標有所不同

東京都采用的雨水流出抑制指標時,一般按照500-600m³/ha的控制標準,換算成降雨量高度50-60mm的徑流,而且東京希望最終源頭雨水流出抑制要達到能夠應對10mm/h的降雨。而中國海綿城市建設中年徑流總量控制則是更多基于水質的控制指標,一般為日降雨量20-30mm,標準的意義有所不同,而且東京的源頭控制標準比中國的高。
 


 

(3)東京大量使用各種類型的調蓄,而中國用的并不算多

東京在城市排水防澇中,使用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調蓄池。從功能上說,有用于源頭徑流管網達標的調蓄池,有用于促進排水管網達到50mm/h應對能力的調蓄池,有用于解決河道不能拓寬用于調蓄河道的調蓄池;從形式上說,有利用地表空間的多功能“兼職”調蓄空間,有淺層的大口徑調蓄管,有地下鋼筋混凝土的調蓄池,還有深層隧道式調蓄池。而中國目前在城市內澇治理中,除了北京等少數城市外,調蓄池的應用并不普遍。
 


 

06

對我國的啟發

經過上述對比可以發現,東京都的排水防澇體系雖然不叫海綿城市,但是他們在理念、工程技術體系構成、名稱等多個方面和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幾乎是完全一致的,更為重要的是,其實質都是綠色優先,源頭優先,藍綠灰相結合,以解決城市內澇,促進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的城市雨水綜合管理理念。因此我們可以說,東京也在建設東京版的“海綿城市”。


 

相比日本東京,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才剛剛起步,由于歷史上欠賬多,短板突出,加之這些年極端天氣頻發,不少地區造成了嚴重內澇,部分人對海綿城市產生的一些疑問,這側面也反映出大家對解決“城市看海”問題的期待,也說明了我們要堅定不移的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分析東京的排水防澇技術體系、標準、做法和進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一是要正確理解海綿城市,準確把握海綿城市內涵。建議業內對海綿城市的定義,內涵和外延進行討論,形成統一的說法,不然今后園林、給排水、水利和普通民眾說的海綿城市永遠不是一回事兒,這就會帶來很多誤會。


 

二是要對我國選擇的內澇治理技術路線有信心,不要盲目崇洋媚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海綿城市建設,是和國家先進雨水管理理念接軌的中國智慧,是綜合中國解決城市水問題的系統方法。對比日本這種發達國家的首都,東京也在做這樣類似的工作,只不過是名稱上有所不同。而且東京的排水系統也要到30年后才能達到20年一遇的水平,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東京都的下水道都可以跑汽車。而且不少“公知”造謠說,國外都不搞海綿城市,或者是海綿城市理念過時了之類的。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都在推進這種以綠色優先,源頭優先,藍綠灰結合的城市雨水解決理念,就連降雨量高達2400mm的新加坡和氣溫極低的芬蘭,都在推進雨水徑流的源頭管控。中國給排水、園林、水利及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應該對我們國家選擇的技術路線有信心,我們的民眾也應該對我國的專業技術有信心,在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下,大家考慮的首要問題肯定是科學、合理、經濟的去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問題。而且大家也要相信,國內有這么多人在研究海綿城市,有這么多人才從事海綿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不可能這些人都是傻瓜,網上說的那些那么小兒科的問題,這些專業人員都想不到?事實上,我們也多次和國外同行交流,很多國家的同行,包括美國,英國的同行,他們也很想推行他們國家版本的“海綿城市”,只是發展階段不一樣,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如我們突出,再加上體制不一樣,他們難以推動而已。


 

三是要充分認知內澇治理的難度,久久為功。治理城市內澇是今后一段時間在城市建設領域的一個重要任務。今天的城市內澇問題,很多都是由歷史上發展理念、城市建設理念導致的一些問題,更是歷史遺留的欠賬和短板,要補齊這些基礎設施短板,填上過去發展理念“挖下的坑”,不僅需要正確的理念,更需要持久的投入,還需要時間。網上廣為流傳的長6.3km的東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造價近170億人民幣。排水條件相對有利,人口不足750萬的香港,從1989年以來持續推進洪澇治理,時間持續了32年,目前已經花了近300億港幣,實現了將內澇點從90個降低為5個,目前在建和即將建設的相關工程還有300億港幣。東京的內澇治理是從1986年到現在已經35年了,而且按照目前的計劃還需要23年的時間內才能實現20年一遇的目標。個人認為,城市內澇的治理是比城市水環境治理更為系統、實施難度更大、需要時間更長的一項工作。政府機構,專業人員要對城市內澇治理的難度、復雜程度有充分的認識,要明白這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工作,需要我們持續投入,持續推進。


 

四是要多專業多部門協作,建設藍綠灰相結合的海綿城市。中國的海綿城市,是以綠色優先,是要像“海綿”一樣能吸水,但是絕不僅僅是能吸水,還要和河湖水系,管網泵站、調蓄池等灰色設施有機結合起來。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說,我們并沒有海綿工程,只有綠化工程、道路工程、房建工程、市政工程,我們要做的是將海綿城市理念落實到綠化工程、道路工程、房建工程、市政工程中,這就需要給排水、園林、水利、環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多專業人員相互配合,需要自然資源、發改、建設、水利、園林、城管等多部門相互協作,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能夠解決問題,受老百姓歡迎的海綿城市。


 

五是要堅定不移地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當前的我國城市內澇頻頻發生,這正說明了我們當前應該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們應在總結之前我國試點城市經驗(也有教訓)的基礎上,也要在認真學習日本等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從排水分區出發,干一片成一片。這里所謂的成一片,首要的目標并不是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標,而應該是城市內澇治理達標。同時,加強規劃建設全流程管控,確保所有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都能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東京年降雨量1529mm,還在沿海地區,地下水位也比較高,東京都能推進雨水流出抑制,中國所謂的降雨量高、地下水位高不適宜建設海綿城市的說法當然也不攻自破了。海綿城市作為治理雨水的“道”,在不同的城市,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辦法,關鍵在于要因地制宜,千萬不可犯“教條主義”。


 

六是要正確宣傳引導。要加強宣傳,讓行業和相關專業正確認識海綿城市,理解海綿城市,支持海綿城市。尤其是要用通俗但科學、準確、嚴謹的語言來解釋什么是海綿城市,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建成后有什么效果。官方機構或者官方媒體的宣傳,一定要嚴謹,要有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人來幫忙把關,千萬不能再被“標題黨”所誤導,夸大其詞,這樣最后只能是適得其反,因為時間一定會戳穿這些虛假的宣傳和謊言,最終只能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注:文中所有日本相關資料,均來自于日本國土交通省,東京都下水道局,東京都建設局和東京都都市發展局的官方網站,部分內容作者做了翻譯。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技術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