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通過《巴黎協定》,設定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長期目標,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控制在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80年實現碳中和。我國高度重視溫室氣體治理,在降碳減排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錨定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水利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應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找準實施路徑,助推實現“雙碳”目標。
一、加快水電開發利用,發展綠色低碳能源
水電能源是替代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的主要清潔能源,具有可再生、發電成本低、社會效益顯著、發電效率高等特點和優勢。水電能源作為當前技術最成熟、開發最經濟、調度最靈活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各國能源發展的優先選擇。截至2021年,全球近16%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其中巴西水力發電占本國發電總量最多約為64%,其次是加拿大約60%。2020年中國水電裝機總容量達3.8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裝機3.4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0.4億千瓦,年發電量1.25萬億千瓦時。初步研究顯示,以中國水電能源的技術可開發量計,每年可替代約1143億噸原煤。據估算,2020年中國水電能源開發利用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約為10.7億噸。從發展空間看,目前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分別占全國的20.9%和19.4%,在國家能源體系中占比仍然較小,未來發展空間大。因此,加強水電開發利用是實現生態保護、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為此,我們應積極推進水電等綠色能源革命。由于我國水電開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的瀾滄江、金沙江等地,這些地區既是水源涵養區,更是重要生態屏障,生態保護要求高。因此,推進水電開發應堅持生態優先,促進水電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一是科學做好水電資源開發前期規劃,二是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三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小水電。
二、促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助推降碳行動
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包括取水、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等過程,這些過程大都會產生碳的排放,通過促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有利于助推降碳行動。從城市供水看,在加壓、調速等方面的能源消耗主要是電力,進而產生碳排放。統計顯示,2019年城鎮供水的耗電總量為191.2億度電。再以污水處理為例,從全球來看,污水處理行業的能耗占比約為1%-3%,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屬于能源密集型的高耗能行業。考慮到污水處理巨大的減排潛力,許多國家制定了污水處理行業碳中和路線圖,將污水處理作為碳減排的重點領域。可見,強化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是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為此,我們應堅持節水優先,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圍繞農業、工業和城鎮等重點領域節水,抓住取、供、輸、用、排水各環節,堅持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技術與制度措施并重,強化農業節水增效,促進工業節水減排,推進城鎮節水降損,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加快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強化水生態系統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環境是實現碳匯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匯7到8億噸。水土保持在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的同時,對增加森林碳匯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物措施(造林種草)、工程措施(山坡防護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山洪排導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均有助于改善表層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入滲能力,進一步加強土壤的蓄水量和有機含碳量,不僅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長,也有利于原生植被的恢復,從而提高土壤和植被的碳匯儲量。因此,水生態系統修復能夠挖潛土壤、植被、海洋、生物等碳庫的碳匯作用與固碳能力,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為此,我們應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持續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碳匯和固碳能力。一是以長江、黃河等江河源頭區為重點,強化水土流失預防保護,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促進江河源頭區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二是以長江、黃河上中游、西南巖溶區、東北黑土區為重點,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三是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劃定并落實河湖水域空間保護范圍,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管控,分區分類確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強化河湖長制,統籌推進河湖生態保護和治理。四是嚴格地下水取水總量和地下水水位“雙控”制度,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四、加強水利建筑行業管理,促進綠色生產生活
建筑行業在建材生產和運輸、建筑施工、建筑運行、建筑拆除、廢料回收和處理五個階段都會產生碳排放。水利工程通常具有綜合效益,是集防洪、供水、發電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利用工程,隨著國家水網建設的推進,水利工程建設仍將加速推進,伴隨的建筑施工必然耗費大量的建筑材料,這些建筑材料在生產、運輸和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碳排放。因此,加強水利建筑行業管理,促進綠色生產生活,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為此,在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切實落實節能減排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減少環境污染,尋求基礎設施低碳發展路徑,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積極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集約節約發展。一是堅持因勢利導,充分依托河流地形地質特點,盡可能不改變或者減少改變河流自然屬性,努力實現水利工程布局、結構與河流渾然天成。二是堅持節約優先,在水利項目前期工作中加強節水、節地、節材等評估;在規劃、設計和建設環節,嚴格水利工程建設論證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優先采用節能型技術、工藝,在滿足需求前提下降低能耗、減少排放。三是堅持綠色理念,通過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當地的傳統建筑材料、水利建筑自身特點和當地氣候條件實現節能減排目的。
為實現“雙碳”目標,水利領域不僅要通過上述四大路徑予以推動,還需進一步發揮金融貨幣和稅收的工具作用,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排放稅等,通過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水利行業綠色轉型。此外,還可實施水利行業雙碳行動,制定重點流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明確流域內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推進水利推進“雙碳”目標的路徑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