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河灌區玉米長勢喜人
作為全國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水利部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試點,近年來,海寧市上塘河灌區以“節水灌溉,增產保供”為目標,構建數字孿生灌區體系,初步實現智慧灌區建設“可控、可視、動態”。其中,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上塘河灌區試驗站利用水利模型的調度結果,構建“試驗站-地塊-田壟-作物”的精細化管理,幫助提高作物產量,實現節水增效。
“你看,屏幕上會顯示作物的播種時間、生長階段、成熟時間,這為作物澆灌提供參考依據。”說話間,上塘河灌區試驗站的管理人員打開電腦,進入綜合管控駕駛艙頁面,只見一列列玉米苗圖案整齊排列。該管理人員表示,依靠這個數字孿生系統,只要看一眼大屏幕,就能知道作物處在哪個生長階段,是否需要“喝水”。“以前都是人工憑經驗判斷的,覺得作物需要澆水就澆一點。”該管理人員說道。依托數字孿生灌區,改變了以往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為灌區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更為準確的“指南”。
試驗站大棚內的作物水量澆灌,也在數字孿生灌區的“加持”下實現遠程控制。管理人員只要在電腦上點擊相應地塊的電磁閥,作物需要的水量就會通過遠在田間地頭的管道自動輸送到種植區。“通過對比電磁閥前后的水流量,就能計算出作物生長所需的水量,更好研究作物需水規律、灌溉定額、耗水與產量關系等,精打細算用好每滴水。”上塘河灌區試驗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利用上塘河灌區試驗站數字孿生系統進行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外,試驗站還有很多直觀可見的智慧化、信息化場景。如大棚內安裝著環境監測器,不僅監測并顯示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也展示土壤酸堿度等指標;作物上方安裝著灌溉設備,采用滴灌、噴灌等形式實現節水目的。
“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產生的實驗數據,將為作物既‘喝’飽水又節水尋求到最好的平衡點。”上塘河灌區試驗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后期還會在試驗站內種植甜瓜、西瓜等作物,通過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對農田的精準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