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數據+氣象數據”融合應用——節本增效見收益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內蒙古農業穩產增收的關鍵因素。2019年以來,氣象部門選派多名農業氣象專家,先后深入通遼市、興安盟等地開展水分控制和根系觀測試驗,系統分析土壤濕度、耗水量與減產率、水分利用率、經濟效益等定量關系。
為破解旱作農田灌溉不及時不精準、大水漫灌增加生產成本等難題,氣象部門研發了適用于滴灌、噴灌和漫灌等多種方式的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預報技術。該技術依托區盟旗三級氣象部門共建共享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基于農田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規律,融合網格實況/智能預報數據和農田水量平衡原理多源數據,提前10天精準預報基于位置的土壤墑情,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提供作物全過程的精細化的干旱監測預報和科學合理的節水灌溉建議。
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武榮盛介紹,結合水肥一體化工程氣象預報服務效益評估試驗數據測算,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預報技術實現了玉米作物“兩節、兩減、一增”,畝均節水90立方米、節電120千瓦時,化肥、農藥用量分別減少13.8%和19%,減支增產效益顯著。這一技術的運用不僅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農藥利用率,還改善土壤環境。
內蒙古智慧農業灌溉決策系統
“農業工程+氣象技術”融合建設——助推糧食高產
在高效做好“農業節水”文章上,內蒙古氣象部門主動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將農業氣象觀測設施與高標準農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為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注入氣象智慧。
走進興安盟突泉縣全國首個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作物和土壤要素等數據盡收各類儀器的“眼底”。玉米田內,一條條細細的管子沿著玉米根部穿梭,一直延伸到地頭;4米間隔排布的黑色微噴管噴出扇形的水霧,滋潤著玉米苗。
突泉縣五三村的種植戶楊麗芹坐在炕頭輕點手機,就能通過“內蒙古智慧農氣”微信小程序實時監看自家的20余畝玉米地。“‘灌溉預報’模塊顯示土壤濕度不夠時,我就根據手機預警區域進行定時、定量、定地塊精準灌溉。”楊麗芹輕松管護的背后是氣象科技賦農的智慧成果。
據突泉縣氣象局局長高家寶介紹,今年當地氣象部門引進了河南省氣象局整合實況數據、實景監測、遙感苗情、土壤墑情、農事建議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氣象服務平臺,持續深入推廣“高標準農田+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服務”模式,計劃新建太平鄉金柱農場智慧農業氣象示范區、五三村紫皮蒜氣象服務示范區,延伸打造永安鎮和杜爾基鎮玉米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將推廣面積擴大至6480畝。
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預報服務技術服務流程圖
“農業部門+氣象部門”協同推廣——讓良田豐產
讓良田豐產,政策支撐是關鍵之一。內蒙古氣象部門聯合農牧部門印發了氣象為農牧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區盟旗三級氣象和農牧部門聯合涉農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共同推動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服務技術迭代升級和示范推廣。
氣象、農牧部門通過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示范基地輻射周邊,先后在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加大對智能節水灌溉的推廣力度,推動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目前,智能節水灌溉在全區12個盟市59個糧食主產旗縣成功推廣應用,全區累計推廣旱作農業127余萬畝,培訓指導農戶5000余人。
今年,內蒙古氣象部門聯合農牧部門、涉農龍頭企業,在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展3種不同模式的玉米節水灌溉服務效益評價對比試驗。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白恩澤滿懷信心地說:“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預報技術對玉米產量的提升將有很大幫助,今年收益一定能再增加。”